客家人:飘流年华之中 那一群南迁的人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的赣州地区 18个县市区、福建西部,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香港部分地区,分布约120余县。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 因战乱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灭亡后又迁至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于本地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山歌别具风格。客家人在聚居地区保持自己习俗传统,妇女均天足,参加劳动生产,不受封建陋习约束,勇于进取。近代,太平天国之乱失败后,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广阔的地区,有的转徙侨居南洋一带。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赣州、惠州、梅州、汀州。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地理位置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语言

  客家人使用的语言,通常称为客家话,在广西也叫作“涯话”、“新民话”,“麻介(gai)话”,在四川则被称作“土广东话”,在江西、湖南等省有“棚民话”等俗称。

  客家话在客家族群认同上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客家人素有“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的祖训。

  客家话有一种由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于19世纪创立,使用罗马字母拼写的文字,由闽南语白话字改造而来。传教士用这种文字印刷了不少基督教刊物。现代这种文字已经少有人会用,中国国内的客家人大部份通用汉字。

  服饰客家传统服饰为“上穿大襟衫,下穿大裆裤”,其颜色以青色、黑色为主,给人素雅而严肃的印象,恰似其沈稳隐敛之民族性。现代客家人基本上都穿西式服装,与其他汉族人无异。粤东北、赣南等地还保留有一些小孩子穿戴的客家传统服饰,头饰通常具有很多银簪和银铃。

  民居

  振成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客家人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福建客家土楼群已经成功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建筑

  是以永定、梅州与南靖、平和这一交界地区为界限。既不是客家人所专有,也不是闽南人所专有。

  客家土楼

  福建、广东一带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围屋(围龙屋)

  “围龙屋”在台湾南部较多,在中部石冈、东势地区客家人则称作“围屋”。

  伙房(伙房)

  伙房为“ㄇ”字型设计,正中央则是“厅下”﹙祭祀祖先的厅堂﹚,以屋顶高低作为辈份之区分,厨房共用,共用一口灶,一起伙食。

  家庙(公厅)

  祭祀共同祖先的建筑物。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招贤纳士|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免责声明
风景网 Fengjing.com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粤ICP备15041511号
Copyright ©2009-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户服务

40066-4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