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漫谈:古圣先贤在此传道(图)

  公元前479年,也就是鲁国纪年的哀公16年。鲁国国都曲阜,一位73岁的老人,在昏暗的黎明中,策杖而歌:“泰山其崩兮,梁木其坏兮,哲人其萎兮。”

  歌声中,老人已经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七天后,老人逝世。这位被尊称为孔子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

  孔子,名丘。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出生地为曲阜东南的尼山。孔子是他年迈父亲的第二个儿子,所以字仲尼。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相貌古怪的男孩日后会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孔子临终前的悲凉来自他晚年的际遇:周游列国14年,一生求索的治国理念却四处碰壁,没有被任何国家接受;而妻子、唯一的儿子和两个最欣赏的学生也都先于他而去。

  孔子去世后,鲁国国君哀公亲制诔文悼念孔子,诔文中称孔子为“尼父”。尽管鲁国的最高统治者对他表示了很大的尊敬,但孔子的思想当时并没有真正走出他讲学的杏坛。然而,孔子身后,他思想中的精华却穿越了历史和民族的时空,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007年12月29日上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到山东访问,次日,福田一行来到曲阜祭拜孔子。谈及参观孔庙的印象,福田康夫说: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孔子思想,在当今世界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不能不令人感叹。

  每一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到孔子的家乡,或者到各地的孔庙向孔子表示自己的敬意,旨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也已经遍布了世界各地。

  一个普通人的思想和学说,不借助宗教的力量,能在多大程度上和多长时间里影响一个民族的思想与行动,孔子给了我们答案。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国家意识形态定于一尊,他的选择支配了之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从那时起,孔子的学说开始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民族文化的核心。

  从西汉平帝开始,加在孔子身上的封号越来越多。所有的封号几乎都使用了汉语中表示最高赞誉的词汇。

  东汉光武帝最早派官员到孔子的家乡致祭,随后成为代代沿袭的传统。整个封建时代总计达196次。

  孔子的思想,丰富而深刻。中国后世的许多学说都能在他那里找到最初的源头。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或在他思想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仁”。在其不到两万字的著作《论语》里,“仁”字就出现了109次。

  据记载,“仁”是山东土著居民东夷人的风俗或性格特征,与其他地方相比,东夷人具有“仁而不争” 的特点。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仁,亲也。从人,从二。”

  有一次,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只有简单的两个字:“爱人。”孔子所说的人,并不仅指和自己亲近的人或者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而是指所有的人。他在《论语》的开头篇章《学而》中明确要求:“泛爱众。”

  “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中经过时代更替和社会变迁的冲刷而保留至今的精华,也是孔子至今被人们缅怀和继承的主要原因。在2007年的祭孔大典上,主办方以各种方式向社会征求了现代人最喜爱的孔子的五句话,并推荐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这五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这五句话,都同 “仁”有关,或者说都是“仁”的具体体现。

  孔子以 “仁”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具体到家庭内部,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兄长的“悌”;具体到君臣关系上,就是“君义臣忠”;具体到朋友之间,就是要讲求“信”;具体到个人的追求,就是要讲求“智”与“勇”;具体到日常行为和操作规范,就是“礼”;而具体到国家的政治实践,就是要施行“仁政”。

  有一次,孔子经过泰山脚下,看到一名妇人在一座新坟前痛哭,便让学生上前问个究竟。妇人说,她的公公和丈夫先后命丧虎口,今天,她的儿子又被老虎夺去了生命。孔子问,既然如此,为何不搬往他处?妇人说:此处无苛政。孔子慨然叹曰:“苛政猛于虎也”。

  明朝初年,贫民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天下初定之后,开始了一个帝王的必修功课,攻读儒家经典。然而《孟子》尚未读毕,朱元璋就勃然大怒,把孟子的灵位从孔庙的陪祀位置驱逐了出去。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亲自动手,删除了《孟子》一书中的有关文字,编纂成删节本的《孟子节义》。对比发现,由朱元璋删除的文字竟达八十五处之多。自从孟子成名,还从未得到过如此待遇。

  孟子,名轲,字子兴,战国时期的邹人。因为继承、光大了孔子的学说,被后世尊为“亚圣”,并以“孔孟”合称。

  孟子之所以获得后来的成功,是因为他拥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儿子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孟子的母亲曾经三次搬家,直到最后一次才在一所学宫的旁边定居下来。“孟母三迁”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子范例。

  穿过亚圣坊,泰山气象门是孟庙的第三道大门。“泰山气象”取意于宋代理学家程颐之说:“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之岩岩气象也。”赞扬孟子有泰山巍峨之气。

  孟子生前曾经让很多显赫的君主难堪,甚至恼羞成怒。但没有哪一次像朱元璋一样引发如此激烈的反应。那么,是孟子的哪些观点让这位一千多年后通过残酷杀伐才夺得帝位的皇帝如此愤怒呢?从被删除的文字看,最让朱元璋难以接受的应当是这样一些话: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孟子在很多方面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在“仁”和“仁政”方面。孟子认为,只有“以德行仁者”方可为“王”,只有施行“仁政”,方可实现“王道”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提倡的“仁政”对于“民”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对“臣”的要求也甚少,所要求的主要是“君”。南宋时的大儒朱熹解释“仁政”时说:“省刑罚,薄税敛,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而这些都是对于统治者的要求。

  就像孔子把 “仁”外化为 “礼”,强调“仁礼互成”,孟子把“仁”推向了一个更为具体化和实践化的层次,这就是“义”。孔子鼓励人们“见义勇为”,“见义忘利”,孟子更进一步,认为人们甚至可以“舍生取义”。

  “仁”和“义”,构成了中华民族基本的道德基石,也是中国古代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的行为取向和深层价值追求。

  1283年1月9日,中国北方一个寒冷的冬日。天地肃杀,万物萧索。一名被关押了四年的囚徒,被押往元大都的柴市刑场。由于长期被单独囚禁于斗室之中,囚徒已不能辨别方向。在问清了方向后,他向着南方行叩拜大礼,并索笔题诗:“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然后,囚徒对刽子手说:吾事毕矣。从容就刑。观刑的上万人,包括很多蒙古士兵,无不涕泗横流。

  死者叫文天祥。生前是南宋王朝的状元丞相。曾率兵抗击入侵的蒙古军队,转战数省,不幸被俘。面对威逼利诱,誓不投降,惟求一死。文天祥就义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了一封绝命书:“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人们把为了理想、信念慷慨赴死称作“就义”。文天祥的从容就义,告诉人们天地间还有用暴力和杀戮不能改变、不能斩断的东西,也告诉人们“仁”和“义”具有多么巨大的精神能量。

  从春秋到两汉,今天的山东地区一直是中国学术思想繁育、成长并付诸实践的中心地带。不少学者把当时的山东比作西方的古希腊。这种比喻,一方面是说当时山东地区的学术思想之盛,另一方面是说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之大。直到今天,许多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时代环境中被重新挖掘并发扬光大,成为民族精神接力中的重要因素。

  胡锦涛访问美国时,在著名的常青藤学府耶鲁大学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在演讲中,胡锦涛以凝练、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特点,向美国师生介绍了今天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优秀传统,并着重介绍了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这段话里,胡锦涛引用了中国的两句古话。其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尚书》中的《夏书五子歌》;“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则出自一部军事学著作《孙膑兵法》。

  在中国古代,首次把“以人为本”付诸实践,引领国家走向强盛的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和他的宰相管仲。管仲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这一概念。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在管仲那里,“人”这一概念主要是指民。

  和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尚一样,管仲出身贫寒,做过许多低微卑贱的工作。和姜尚不同的是,他有许多一般人无法忍受的缺点,甚至“恶行”。他做过“城阳狗盗”,还曾三次临阵脱逃,和朋友做生意私下多拿钱。但是,齐国惟才是举、开放包容的传统风气为这个来自外乡的、劣迹斑斑的人提供了驰骋才华的舞台。齐桓公把一个国家托付给了他。管仲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对得起这份信任。

  管仲早年的经历,使他比贵族出身的官员更懂得“以人为本”的含义,更了解普通民众对国家的需要和期待。他继承了姜太公“因其俗”的立国方针,在执政过程中,尊重民之所愿,务求得民心,顺民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后代许多思想家继承了管子的民本思想。同为齐国宰相的晏婴认为“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

  在当代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齐鲁先贤的思想或学说。比如“小康”、“法治”、“知荣辱”、“以德治国”“得民心”、“有教无类”等等。随着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这些词语或概念表达的意义也在与时俱进,但其基本内涵却一以贯之,当代思想植根于优秀民族传统中的文化血脉,清晰可辨,一目了然。

  人们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但是,齐鲁先贤的理论,由于来自生命的体验,尊重生命的价值,珍视生命的尊严,为了生命的发展,因而它们也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招贤纳士|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免责声明
风景网 Fengjing.com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粤ICP备15041511号
Copyright ©2009-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户服务

40066-40086